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3奈良大会

由日本支部承办的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3年大会,于8月19-21日在奈良举办,这是三年疫情之后中国分会第一次组织参加的线下国际会议,由中国铸造协会会长、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常务副会长张立波,中国铸造协会总工程师、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袁亚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军昌、副教授杨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副秘书长王汉卿等9人组成的代表团,全程参加了大会活动。


 

  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07年8月成立于日本,是一个国际性、跨学科的公益性学术组织,建会主旨是对世界各地的铸造技术史进行研究与交流。目前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考古学、铸造技术、美术史、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理学、工学等领域与学科的会员239名,建有日本、中国、韩国3个支部(分会)。


2023奈良大会安排了会务通报、大会交流、联谊晚宴、闭幕式与重要遗址考察5个环节。


在8月19日上午的会务通报环节,表彰了2022年度的6个获奖研究项目,中国分会获得了其中4个奖项,获奖项目分别是:


西北工业大学房明慧、杨欢、杨军昌的《基于凝固理论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浇冒口设置观察》获得“实验、调查研究部门”奖。该研究聚焦古代青铜器的浇注系统设置问题,从凝固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具体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热节及铸造缺陷,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表面形貌观察,探究古代青铜器的浇注系统设置问题,进而探讨青铜器铸造工艺变化的内在技术动因。这一研究从问题的选取、到理论的应用以及技术方法的选择,都颇具创意。


故宫博物院刘建宇、张雪雁、王娜的《故宫博物院藏杨宁史呈现龙纹鼎的修复工艺复原研究》获年度“研究大奖”。该文发表于《FUSUS》第15号,是对故宫博物院于1946年接收德商杨宁史(Werner Jennings)呈献的一件龙纹鼎的修复工艺复原研究,从结构探伤、合金成分、锈蚀中有机物组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分析研究,证实该鼎经过了大量的伪造补配拼对焊接,以及大面积的伪锈作旧。本文是利用科技检测方法,研究博物馆旧藏青铜器的典型案例,对今后此类研究具有示范作用。


基于对青年研究者的鼓励,西北工业大学邵艳兵、蒋凤瑞、杨军昌等人的《中国古代黄铜发展史新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张颖、刘煜、陈国梁的《偃师商城遗址出土铜器及铸铜遗物研究》获得“年轻研究者部门”奖。前者概述了中国古代黄铜技术发展的脉络,并探讨了最新研究揭示的隋唐时期的黄铜生产技术,为中国黄铜应用发展史研究补充了重要数据,也为世界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一研究既有对黄铜技术发展的概括,也有对隋唐时期黄铜技术的探讨。后者对偃师商城遗址出土的铜器和冶铸遗物进行了多种理化分析,探讨了偃师商城遗址铜器的合金成分、制作技术及矿料来源等相关问题。偃师商城遗址是早商时期的重要遗址,其年代上承二里头文化,下启中晚商文化。这一研究对于复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的演进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在会务通报环节,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立波代表中国分会向总会赠送了礼物,总会藤丸诏八郎会长接受赠礼。由于2018年东京大会期间中国分会赠送给总会的是中国铸造协会组织编写的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中国铸造发展史(第一卷)》,延续之前,此次赠送了《中国铸造发展史(第二卷)》。第二卷记录了自明代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铸造产业的状况,并总结分析了落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