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及中国化纤市场研究报告 - 行业产销、供需、及投资预测

(1)化纤产业运行现状分析:根据中国化纤协会统计,2023年化纤产量为6872万吨,同比增长8.5%。其中,莱赛尔纤维产量33.6万吨,同比大幅增加138.3%;氨纶产量96万吨,同比增加11.6%;涤纶产量5702万吨,同比增加8.7%。

 

2023年中国化纤产量现状分析

 

image.png 

 

(2)出口方面: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23年化纤出口量为650.73万吨,同比增加15.08%,较2022年提升6.32个百分点;出口占比9.47%,较2022年提升0.76个百分点。

 

2023年中国化纤主要产品进出口现状分析

 

image.png 

 

其中,涤纶长丝、涤纶短纤拉动化纤出口增长,同比增加均超过20%,如涤纶短纤月均出口10万吨,远超往年同期水平。从出口目的地看,印度、土耳其、越南、巴基斯坦、埃及、巴西位列前六,出口市场向纺织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集中。其中,出口印度70.26万吨,同比增长45.49%,出口占比超10%;出口土耳其62.8万吨,同比增长30.54%,出口占比为9.65%;出口越南60.95万吨,同比增长12.73%,出口占比为9.37%。

 

(3)营业收入方面:2023年中国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呈现向好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化纤行业营业收入为10975.26亿元,同比增加6.75%;自8月起,累计同比增速转正。实现利润总额270.73亿元,同比增加43.74%,自10月起,累计同比增速转正;利润同比大幅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行业经济运行在下半年有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22年四季度基数较低。化纤行业为纺织全行业贡献约15.7%的利润,较2022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行业亏损面25.52%,较2022年收窄6.4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35.38%。

 

2023年中国化纤及相关行业经济效益分析

 

image.png 

 

分行业来看,涤纶、锦纶、腈纶和氨纶行业分别占化纤利润总额的约39%、19%、1%和5%,其中涤纶行业利润总额增加明显,分产品来看,涤纶长丝利润呈现逐步修复态势,涤纶短纤加工差横盘维持,效益不及涤纶长丝;腈纶行业利润总额下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原料丙烯腈价格有所回升。

 

(4)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9.80%,但是从实际新增产能来看,2023年仍是集中投放期,化纤行业产能惯性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下降,意味着化纤行业本轮扩产周期结束,未来一段时间,化纤我国行业新增产能压力将有所缓解。

 

2023年,面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等多重困难挑战,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拳”行之有效,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恢复、就业形势的不断改善、市场供给的稳步提升和优化,加上促消费政策的发力显效,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基础将不断巩固,将支撑我国化纤行业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

 

春节以来,化纤各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累库,叠加节后雨雪天气导致终端恢复节奏偏慢,春装销售也有所延后,市场节奏预期调整。但2024年全年来看,内销方面,我国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韧性仍在,同时消费圈层丰富、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网络零售新业态层出不穷等也将不断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外销方面,随着我国纺织行业国际分工地位改变,产业链各类主要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正在调整和优化,预计化纤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仍将呈现较好增长态势;供应方面,新增产能的压力将有所缓解,有助于避免供需矛盾进一步升级,但近两年累积下来的新增产能的释放仍需要市场去消化,建议企业要继续做好行业自律。

 

此外,原油价格的不确定性仍将对化纤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疲弱的背景下,原油需求仍将承压,而供应端仍相对充裕,但欧佩克+大概率将继续控制产量以维持油价。从金融面来看,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较大,有利于支撑油价。总体来看,全球能源市场正在深度调整中寻找平衡,2024年仍需关注地缘局势变化、美联储降息进程、美国总统大选等因素可能对国际油价带来的大幅度波动。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行业要将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建设纺织化纤现代化产业体系。例如,围绕前沿技术、功能性、大健康、智能穿戴、生物来源、高性能纤维、关键设备等,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拓展市场需求;加快应用数字化技术,逐步打造企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系统,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加速构建新型产业结构;围绕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循环再利用、可降解、低碳技术等,主动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并引导绿色消费,助力“双碳”战略。

 

同时,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国内纺织服装消费有望持续向好,其随着海外去库存周期结束预期,纺织服装出口有望迎来边际改善,涤纶长丝终端消费动能有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