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虎虎评 | 化工新材料国产替代机会!

化工新材料作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了6.4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7.5万亿元。随着下游新能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军工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消费领域的消费升级和技术革新,化工新材料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加速发展的机遇,特别是部分国产化率较低的领域前景更加广阔。

 

碳纤维:

 

 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轻质、高强度的特性,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等领域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能规模不断扩张。

 

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稳步增长,2022年全球需求量达到13.5万吨,市场规模约为43.86亿美元,预计未来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企业在碳纤维生产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已实现工艺技术的突破,部分产品性能可与国际先进企业相媲美。碳纤维产业链长且技术壁垒高,涉及从聚丙烯腈基等原材料到碳纤维制品的多个环节。中国在碳纤维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有所布局和发展。中国碳纤维产业近年来产能扩张迅速,2022年国产碳纤维供应量首次超过进口量,达到4.5万吨。国内多家碳纤维制造企业宣布扩产计划,推动全球碳纤维产能快速扩张。

 

光学膜:

 

是一种通过界面传播光束时光波的反射、透射、偏振等特性来达到反射、增透、分光、滤光或改变光束偏振态等效果的光学介质材料,在液晶显示器领域,高端光学膜市场依旧被国际厂商垄断,但国产替代之路正在加速。

 

2021年,中国光学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16.7亿元,同比增长6.8%,预计2027年中国光学膜市场规模将达到769亿元。国际市场主要由美国(如3M)、日本(如东丽、帝人)、韩国(如SKC)等国家的企业主导。国内市场主要是双星新材、激智科技、长阳科技、东材科技等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双星新材市场份额占比约4%。未来中国光学膜行业有望在上游取得重要突破,进一步实现产业自主。

 

半导体光刻胶:

 

 是半导体、显示面板和PCB制造中的关键材料,高端光刻胶技术含量高,主要由国际巨头垄断,目前国内企业在高端光刻胶领域正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19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2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2%。2020年中国光刻胶产量达到13万吨,预计2022年将达到19万吨。全球主要由日本JSR、东京应化、信越化学、住友化学等企业垄断。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光刻胶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但国内企业如南大光电、晶瑞电材等在高端光刻胶领域取得进展。

 

对位芳纶:

 

是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国内产能尚处于千吨级,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升。

 

全球对位芳纶需求规模约在9-10万吨,间位芳纶需求规模约为3-4万吨。2021年全球芳纶纤维市场规模为39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83亿美元,2023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7%。泰和新材是国内最大的对位芳纶生产商,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国内对位芳纶进口依赖度较高,2022年我国芳纶纤维进口量为2621.9吨,主要是对位芳纶。

 

聚酰亚胺(PI):

 

是一种高性能工程塑料,以其耐高温、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电绝缘性能等特性,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子级PI薄膜领域,我国对外依赖程度高,但已实现电工级PI薄膜的大规模生产。

 

据2022年数据,全球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约为2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76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84%。中国国内PI膜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超过72亿元人民币。球市场主要被美国杜邦公司、日本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等企业占据,这些企业控制了近80%的产能。中国的聚酰亚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技术起步较晚,但已有企业如长春高琦、深圳瑞华泰等在PI薄膜、纤维等领域取得进展。

 

整体来看,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在多个关键领域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预计未来国产化工新材料将迎来更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