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市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全景图谱

一、天津市产业产业体系及空间布局情况

1.产业体系

未来五年,天津市将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时,天津还前瞻布局未来智能、空天深海、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具体如图所示: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空间布局

天津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市域产业空间格局,坚持生态优先、产业集聚、资源节约、产城融合、区域协同的原则,形成“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产业空间结构。

image.png

 

资料来源:《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22—2035年)》

天津市围绕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按照滨海新区各开发区、其他各区不超过4个主导产业的原则,确定各区、各开发区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协同联动、集聚发展。引导各区聚焦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市域产业分工格局。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天津市重点产业布局

1.京津冀共绘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

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京津冀共同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为经营主体提供“指南针”“导航图”。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产业链专属政策支持

天津市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天津,并对12条重点产业链提供专属政策支持,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能级,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重点园区主导产业

天津市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以串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高水平载体,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天津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1.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在取得更多成果成效上展现新作为

更加注重市场化引聚资源要素,主动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唱好京津“双城记”。更加注重发挥京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优势,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强化科技、人才、金融等配套服务和政策协同,做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深化天开园与北京科教资源全面合作。更加注重提升滨海新区承载功能,积极争取国家出台新一轮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措施,在扩大更深层次开放、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上担当更多重任、展现更大作为。更加注重发挥港口优势,推动港口作业智慧化向航运服务智慧化拓展,建设港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大“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内外贸同船”覆盖范围,提升港口效率和服务便利化水平。更加注重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发展,深化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商旅体等领域合作,健全京津冀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模式,集成医疗、交通、政务服务等事项。

2.全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带动力,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效激发产业焕新驱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持续释放城市更新生产力,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推进业态更新、功能更新、品质更新、有机更新。充分发挥经济大区“添秤”作用,推动经济大区勇挑大梁、扬长避短,为全市发展多作贡献。

3.全力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有效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聚焦重点盘活存量,坚持规划引领、品质升级,充分激活闲置或低效的资源资产资金,更好支撑产业发展、供需衔接、城市功能提升和公共服务完善。做强有优势的产业。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优化“圈、街、楼、店、网”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商务楼宇、商业载体、小洋楼、品牌展会等资源价值,培育有优势、有特色的楼宇,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首店经济”、会展经济、文旅商贸,建设有活力、有品牌的商圈。拓宽思路培育增量,在推进存量与各类社会资本市场化合作中做优增量。苦练内功提升质量,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盘活存量、培育增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建善用善营提高项目投资质量,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发展的科技含量、产业体量、税收增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

4.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三量”为牵引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强化竞争性经营类国企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质效,推动城市服务保障类国企管控成本、优化服务,促进金融类国企稳健经营、守牢风险底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制定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意见,塑造通道型、平台型、制度型、都市型、海洋型开放新优势。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智慧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扩大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制应用范围,在全市推广“证照联办”改革,推出17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着力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工、能源等成本。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功能,抓好智慧口岸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