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内蒙古|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包头给足了底气

央广网呼和浩特2月1日消息2016年,第一家多晶铸锭企业落户包头,这座老工业城市重新开始焕发生机,开启了迈向光伏之路的大门。2023年,包头市的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入围全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城市50强。

 

这一路走来,包头用了七年的光景。今天,作为“两个稀土基地”和“世界绿色硅都”的包头华丽转身,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中国正北方,开始触摸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新脉搏。

 

image.png 

 

“我们总的目标就是,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再前进10位左右,在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上承担起更多使命担当。”2024年内蒙古两会期间,内蒙古人大代表,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锐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包头市作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将聚焦办好两件大事,铆足回到历史最高水平的决心和干劲,坚持两新导向,强化增量意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领,集中力量建设稀土新材料、晶硅光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底盘”。

 

根基更稳,底气更足。1月17日,在包头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张锐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交出一份顶压前行、量质齐升的发展答卷。

 

image.png 

 

报告显示,2023年包头市稀土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晶硅光伏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被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授予“世界绿色硅都”称号,入围全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城市50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增速连续12个季度保持全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4%,连续40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两大旗帜型产业集聚成势,成为包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过去的一年,包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8%和9.6%;新增新能源并网17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突破40%;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绿色工厂10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户、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80户;连续两年荣获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城市称号。

 

值得注意的是,包头市光伏行业从零起步,从跟跑到领跑,在不到十年里实现“大跨步”式发展。产业规模背后,是光伏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包头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

 

image.png 

 

回首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张锐市长坦言,包头市的发展仍旧存在一些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阻滞和转型中的阵痛。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稀土、晶硅光伏等产业的中后端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仍需持续加力,未来产业缺前瞻谋划、少前沿布局;科技创新攻关与产业关联度不高、可产业化的成果少,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1月30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工业要围绕率先“进中游”目标锻长板、补短板、壮集群、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锻长板,就是要锚定“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

 

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包头市将以满格状态、顶格标准重点实施好“四大行动”,为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给足包头底气。

 

包头建设战略资源基地,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稀土。2024年,这座“稀土之都”将全力实施建设“两个稀土基地”突破行动,全面提升稀土原材料生产能力、功能材料生产应用能力、创新研发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年内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加快稀土产业由“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

 

image.png 

 

其次是全力实施晶硅光伏产业提升行动,做大世界级的产业规模、绿电支撑、协同配套、技术研发,年内产值突破2000亿元。建设“世界绿色硅都”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条、良好的产业配套和巨大的产业规模作为支撑,而这也恰恰是包头的另一个优势所在。“让更多上下游企业化点为珠、串珠成链,努力打造全国晶硅产业链最完整、配套率最高的城市。”这也成为包头市下一步的行动指南。

 

另外,全力实施战新产业壮大行动,加速发展陆上风电装备、氢能储能、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重卡及配套、碳纤维及高分子新材料、氟化工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内实现产值1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包头市近年来正在这一领域加速布局落子。

 

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4年,包头市将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实施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以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最大共识”成为“最强行动”。

 

钢铁的炼成并非偶然,“回到历史最高水平,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包头,正在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