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绿色发展进行时 | 工业“蒙字标”镌绘新质生产力“绿底色”

今年以来,内蒙古各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系列新闻述评《感恩奋进 绿色发展进行时》第二篇《工业“蒙字标”镌绘新质生产力“绿底色”》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前段时间,国内最大的“黑灯实验室”在包头市投入试运行,就是新质生产力在内蒙古的具象化图景展示。包头这一重工业城市正在让传统产业在创新升级中实现蝶变,让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让未来产业加速到来。

 

“黑灯实验室”,顾名思义,就是在晚上没有灯的情况下也可以工作,是集成机械臂、机器视觉、大数据、物联网、AI决策模型等新兴技术,利用系统自动高效完成研发流程,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精细化、危险性高、可复制的实验环节。

 

image.png 

 

走进位于包头市九原区的深云智合科创产业智造园科技创新平台的黑灯实验室,仿佛来了一场与科技的约会。实验室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过程可视化、原始记录可追溯、全环节无人化。这里20个智能、智选仓同时作业,每一个仓相当于百人博士团队同时作业,从分子层面找寻新物质,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新材料新科技实现私人定制。

 

实验计算平台负责人李晓:“比如新能源、医疗、化工领域,每个舱会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包括实验记录、工作流程实时上传到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要下发的实验指令和参数,大幅缩短研发流程,提高了研发效率。”

 

image.png 

 

目前,公司已开发出超薄防火隔热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高性能保温涂料、有机硅阻燃协效剂等新型环保材料,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空白。这里正展现着新质生产力的包头范本。

 

内蒙古深原科创研发有限公司总裁刘锐:“通过高效的AI智能平台能够更快地提高研发速度,有更多的稀土研发材料进入应用,能够解决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创造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高科技材料始于研发,终于应用。你能想象吗?用一块煤炭做原材料,通过技术转换,最终变成子弹都穿不透的防弹装甲、防弹头盔,在包头中远新材料有限公司这些都成为现实。


包头中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务部负责人张玉珍:“可以看到这个弹道,子弹穿透进来没有打穿,产品的强度可以达到防弹效果的。”

 

包头中远年产1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特种材料项目,让煤变身成为一根根扯不断的纤维或一张张薄如纸的薄膜,实现国内首家“从一块煤到一块防弹装甲”的全产业链。产品主要应用于加工制作军警车辆及舰船防护装甲、单兵防护用品等领域,使煤的附加值增加36倍以上,实现从“按吨卖煤”到“按克卖工业品”的蜕变升级。包头中远用独有的技术与专利,吹响向新质生产力进发的号角。

 

包头中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俊峰:“它具有高强度、高抗爆和防爆能力和抗冲击能力的性能,单拿一层膜,只要一拧,当做一个普通的拖车绳完全足够。”。

 

image.png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胜赛道。这段时间,内蒙古光威碳纤有限公司,一期4000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2条原丝及碳化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即将投产。细如发丝、轻如鸿毛,简简单单一根“丝”,却耐得住3000摄氏度的高温,是钢铁强度的7-9倍。

 

内蒙古光威碳纤有限公司科研管理部部长赵晶:“这个是T700级的碳纤维12K,就是一束纤维里面有12000根细小的纤维丝。它非常抗拉,抗拉强度是4900兆帕。”

 

实验显示,通过技术手段编织,碳纤维材质的一根丝可以轻松拉动一头牛,而一根绳则可以轻松拉动一辆卡车。轻便、坚韧、耐高温是它的特点。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内蒙古碳纤维产业化领域的空白,还将与风电、光伏产业联动,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提供碳纤材料支持。

 

赵晶:“风力发电的叶片很多已经超过200米,对叶片本身的抗拉伸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所以用碳纤维来替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一缕丝、一块碳、全速运行的黑灯实验室……都在为包头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按下“加速键”。如今,陆上风电装备、先进金属材料、碳纤维及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重卡及配套、氢能储能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在包头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包头市正在让新质生产力动能更充沛、活力更彰显。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所谓的“新”,是指需要大批高素质新型劳动者、创新型人才,面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劳动对象,以及蕴含着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的劳动资料。所谓的“质”,更多地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也就是高效和质优。

 

image.png 

 

2023年底,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签署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同时启动2024年重点推进事项。在包头市不断创新升级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牢牢把握“双碳”战略和能源安全两大主线,加快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风光互补、蓄能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用更加畅快的“绿色呼吸”领跑“未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