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秦淮数据有限公司外景。本报通讯员摄
大同经开区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园中园”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李强 高学奇摄
中车大同公司总装生产线。李强 蒋维摄
大同市云州区黄花加工车间。李强 杨生贵摄
今年,大同市培育了云州大同黄花、经开区医药、平城轨道交通、云冈煤机、广灵再生金属、浑源恒山黄芪、灵丘大数据等7个市级专业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市场主体集聚平台,走出一条具有大同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乘着成功承办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的东风,大同吹响了全面推动专业镇建设的“冲锋号”。该市将专业镇建设作为促进产业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市级专业镇立足自身优势,搭平台、育标准,促进良性竞争,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助力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以“传统、特色、专业、优势”为标准,培育打造省级专业镇,为大同市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云州黄花遍地生“金”,浑源恒山黄芪药香四溢,平城轨道交通动能澎湃,经开区医药织链成网,广灵再生金属全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云冈煤机加速数字化转型,灵丘大数据以“数”成链……
为做优做强做大专业镇,今年3月,大同市专门成立了专业镇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大同市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市场主体集聚平台,持续推动专业镇做大规模、转型升级、打响品牌,努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聚焦优势产业 聚力链式发展
走进大同经开区现代医药产业园区,一条条药品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粉针剂及克拉维酸医药原料药等产品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灌装、贴标、包装,行销全国,远销海外。
集聚优势,锻造长板。作为全省首批“链主”企业,国药威奇达202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3.98亿元,克拉维酸钾产销量全球第一,6-APA、7ACA出口全国第一。
大同市工信局产业政策科科长陈永祥表示,像国药威奇达这样的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大同经开区现代医药产业园区共有13家。经开区药企围绕“制药原材料—医药研发—医药制造”产业链条,全力补链延链强链,头孢类、青霉素类从基础原料到终端制剂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整体产值约114亿元,占据全省医药产业“半壁江山”,一个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医药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加速崛起。
黄花烘干车间22间、黄花产季单日临储鲜菜80万斤、年带动黄花销售200万斤、深耕广州农批市场20载的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是云州黄花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之一,经过延链扩链建设,宜民、云萱、坊城产业、火山粮源、宜发同城等黄花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截至2022年底,云州区共有精深加工企业1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开发生产冰鲜、酱菜、预制等十大系列100余种黄花产品。
小小黄花遍地生“金”,云州黄花在绿色食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道路上蹄疾步稳、奋力前行。
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生强枝”。灵丘大数据抢占数据产业化发展先机,已形成以秦淮数据有限公司为龙头、关联企业达14家的数字产业集群,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3.51亿元。广灵再生金属方面,全县上游交易市场、中游铝锭加工、下游精工铸锻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格局初步搭建成形,202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75亿元。
“龙头”起舞,聚势强链。大同专业镇建设似绿树生根,如繁花盛开。预计到2025年,完成全市省级专业镇培育3个以上,培育不低于20家市级专业镇,大同市专业镇建设其时已至、其兴可待。
强化创新驱动 助力绿色转型
“破”出新空间,“立”出新优势。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大同专业镇抢抓新能源、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强力推动数字产业全链条发展,坚定不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绿色为底,智能先行。6月15日,我国首台由内燃机车改造而成的氢动力机车“宁东号”在平城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中车大同公司“氢”装上阵,最长可单机连续运行约190小时;3月14日,我国首个电气化公路及矿山运输系统示范项目在中车大同公司发布,为有效解决全球公路节能降碳运输技术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车大同公司充分整合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力争做新能源技术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先锋,实现机车产品的零碳排放。”中车大同公司总经理付拥军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黄花、黄芪产业积极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依托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和优势企业科研力量,构建大同市高寒生态区作物研究创新中心,推动特色种质资源发掘、创制工作。
大同经开区药企与山西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立足本地黄花、黄芪等特色资源,大力开发功能食品、药食同源、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专业镇之间联动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之翼。云州区万亩有机黄花基地内,“通过智慧农业监测系统的搭建,借助微气象设备和物联网传感器,我们能实时采集气象和土壤墒情数据,经过智能数据中心的分析处理,实施统一‘中耕除草’、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种植效率更高、更科学。”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介绍。
专业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大同经开区积极探索医药“园中园”模式,“园主”企业双雁集团可根据产业链需求自主招商引资、择企入园,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达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效果。
目前总建筑面积约20.14万平方米的“园中园”园区内,2座高耸的蓝色智能化仓储物流仓拔地而起。变电站、变压器、蒸汽锅炉、污水站等动力供应板块已完成90%,生物健康板块、青霉素板块也完工近90%。山西双雁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曙光表示,项目投产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年均利税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889个。
坚持富民导向 提升品牌价值
大同制造业底蕴深厚。从“前进”到“韶山”、从“和谐”到“复兴”,平城轨道交通历史悠久;“南有白云,北有利群”,大同制药业曾蜚声国内;人种天养、道地传承,浑源正北芪远销海内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定好行业标准、深挖品牌价值、做好品牌宣介,成为大同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以平台为媒介,讲好品牌故事。6月28日,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大同盛大启幕,全省92家省、市级专业镇汇聚大同,中车大同公司研制的复兴号动力集中动车组及和谐2型电力机车,黄花饼、黄花酱、黄花酒、黄花素食煲仔饭等大同特色产品一一亮相,引来多方关注。
此次博览会不仅是特色产品立体式的展示平台,更是一次品牌推广的难得机遇,“永不落幕”的专业镇博览会搭建了新平台、扩大了“朋友圈”、激发了“磁吸力”,成为大同专业镇品牌宣介的有利“窗口”,集聚起产业发展“镇”能量。
产品走出去,品牌立起来。大同黄花标准体系、黄花品种国际登录及大同黄花系列产品发布;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大同市“中国黄花之都”称号;台湾拜宁腾能公司与大同忘忧农场、贵州中医药大学与云州区兴晟生物分别签订黄花生物科技工厂建设项目、黄花安神助眠茶项目合作协议;7月,大同举行黄花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六届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黄花特色农业“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效应凸显。
6月,大同市知识产权局采取座谈交流、培训指导、答疑解惑等多种形式,以有效推动“恒山黄芪”“浑源正北芪”地理标志使用管理为重点,进行“一对一”服务指导,助力打造黄芪品牌。
一桩桩、一件件实事皆在助力大同专业镇产品由产量型向品牌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经开区医药依托药企发展带动周边就业7000余人,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近6万元/年,中药上游种植农户200余人,下游医药流通企业从业人员1000余人,设立在企或驻外研发机构从业人员1000余人。
玉米是青霉素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原料,国药威奇达每年收购玉米超14万吨;同药集团在浑源县官儿乡建立3000亩黄芪种植基地;嘉源生物乳酸菌原料药生产年消耗鲜牛奶原料2万吨,这些需求可有效拉动周边村镇居民增收就业。
“现在好了,黄芪产品不愁销路,客源稳定。”说起黄芪的销售,今年72岁的“浑源正北芪加工技艺”传承人康尧表示,其所在加工厂一年能收购近20万斤黄芪,工人均为周边村民,“最忙的时候有40余人,一个月收入超2000元,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本报记者李强
特写
中车大同 数字化智能化
9月19日下午,位于平城区的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里,多个运输零部件的无人驾驶物流小车穿行其间,从装货、运货到卸货,精准无误、安全规范。现场工作人员张龙介绍:“这是AGV小车,可提供高效自动化物流运输,代替人工接料、转运、送料,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轴箱自动装配、产品自动物流输送、关键紧固件的信息自动控制……在中车大同公司,“智慧系统”“智能操作”让一台台大功率电力机车的转向架制造高效进行,成为高效运转的“智造”车间。
作为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全力推动产品生命周期核心业务的全面流程化与数字化,推进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的全面集成应用,以智能制造促进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
“去年底,公司以‘电力机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车大同公司董事长黄启超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控。目前,已建成的机车转向架数字化车间成为行业数字化智能制造的示范引领工程,被认定为山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特别是在机械加工单元实现了环类件的全自动加工,大型加工设备实现了机床物联网,具有设备监控、能源监测、工艺管理、生产管控、质量追溯等“云管理”功能,智能制造能力显著提升。
赵志成 温保平
云州黄花 创品牌促增收
黄花酱、黄花茶、黄花啤酒、黄花油茶……在云州区坊城新村的黄花产业园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黄花产品。9月19日,一走进云州区坊城产业园1号车间,阵阵香味便扑鼻而来,经过切料、炒制、洗瓶、装瓶等流程,黄花酱就制作完成了。“每天有近2万罐黄花酱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产业园工作人员刘淑玮说。
作为大同黄花的主产地,今年以来,云州区充分发挥市级黄花专业镇黄花产业集聚平台的功能,从事黄花种植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9个,其中乡村领办的联农益农合作社51个,从事黄花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20家,黄花精深加工企业15家,2022年黄花总产值达到17.5亿元。“按照做强做大黄花专业镇的初衷,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强黄花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推动黄花产业全链条升级。预计到2025年,培育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更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云州区工信局负责人说。
在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中央厨房,工作人员正在严格按操作流程制作航空配餐,这些航空配餐均以黄花为原料,已于9月1日正式投运东航五条航线。小黄花“飞”上蓝天的同时,冰鲜黄花也为延伸产业链闯出了新路。据介绍,截至8月底,大同云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销售470吨鲜黄花。“打造黄花专业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区域品牌共享为产品赢得更大市场。”该公司总经理王占云说。云州区把黄花专业镇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提质效、强赋能,创品牌、促增收,加速实现黄花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
赵志成 姚晓敏
释放政策红利 赋能产业集聚
今年6月,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大同成功举办。这是我省专业镇建设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做大做强专业镇、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的一次示范引领和推动。作为承办地,大同在学习借鉴兄弟市经验的同时,更加笃定了梯次培育专业镇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大同聚焦特色制造、优势产业聚集,锚定全市“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评选出市级专业镇7家。8月,又筛选推荐了云州大同黄花、经开区医药、平城轨道交通3家市级专业镇申报第二批省级重点专业镇。
围绕专业镇做大做强,大同市坚持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大同的专业镇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潜力巨大、环境优良、势头迅猛。
从专业镇产业链条看,“链主”企业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但还存在与链条企业关联度不高、带动性不强、辐射面不广的短板。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在资源分享、品牌共享、市场带动、产品融合、技术帮扶等方面,仍停留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阶段。同时,在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上依靠政府释放政策红利的多,靠市场规则组建行业协会和搭建市场平台解决的少,这些都是制约专业镇做大做强的潜在因素。
培育打造专业镇切中了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的关键,解决其中的客观制约因素、思想观念束缚也是题中之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同市在专业镇建设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政府作为入手,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从创优营商环境着眼,按照“三无”“三可”要求,实施营商环境3.0版改革;瞄准产业专业化“矩阵”的方向,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实施专业镇企业主体倍增计划……
在品牌塑造上,大同市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协同发力,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政府搭建平台抓服务,让企业主体唱大戏的做法已初见效果。如全力支持经开区医药产业联盟平台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消除行业壁垒、抱团研发新产品、合力开拓新市场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时间虽短,成果颇丰。大同专业镇建设既挖掘出潜力,更孕育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