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成都举行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这是继2022年召开全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之后,成都又一场高规格的产业大会。
不仅如此,成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把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一号工程”。此次会议提出,坚定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目标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5月20日的大会上,施小琳表示,当前,成都工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闯关期、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锚定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鲜明工业扛大旗、挑大梁的产业导向,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全力打好工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坚决挺起制造强市的硬脊梁。
成都市市长王凤朝表示,要坚定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一号工程”,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当作头等大事,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整体提升先进制造业规模能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
事实上,成都本身就具有发展工业的良好基础条件,从区位和地理条件上看,成都处于中西部区域中心、人口基数庞大、拥有庞大内需市场;从产业基础条件来看,成都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资本人才大量流入等,这些都是成都发展工业和制造业的优势。
从产业方向上来看,成都希望继续在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上保持优势,在电子代工企业产能压减、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产量下降之际,成都希望在新一代显示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加快建设中西部集成电路产品验证中心,支持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扩能增量、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运营,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至1.3万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是成都最有优势的产业。这里形成了以英特尔、富士康和京东方为龙头的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和显示面板产业。在显示领域,成都已经成为国内新的一极,是未来新的产业增长点。
今年1月10日,总投资630亿元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成都开工,这是四川省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项目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同时将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在蓉集聚。
此前,京东方在成都建成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并投资25亿元建设车载显示基地项目。成都车载显示基地已于2022年投产,该模组基地达产后年产车载显示屏约1500万片,能够覆盖5英寸~35英寸的液晶车载显示模组。
根据官方资料,成都已经构建起从玻璃基板、面板制造到终端应用完整产业链条,涵盖柔性显示、液晶显示、激光显示等多个领域,产业完善度达70%左右,本地化配套率达40%,产业规模全国占比超过15%,成都造高端柔性屏占全球近50%。
而在新能源汽车,成都没有抢到一家整车企业,但是,成都也在积极争取新能源汽车整车落户,同时,推动在蓉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推进电动汽车的产能增长。不仅如此,成都也在着眼未来,发展新兴产业。
5月25日,吉利科技集团与成都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成都,推动自研eVTOL产品生产制造,围绕低空出行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未来将共建低空经济产业园及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打造产业集群。
低空经济是今年以来的新产业热点。成都提出,要用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果,激活通用航空、工业无人机等产业优势,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成都还提出,发展壮大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重大新药创制试点示范二期、轨道交通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项目,推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力争轨道交通、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提升至450亿元、750亿元。
不仅如此,塑造未来产业竞争优势,聚焦未来交通、泛在网络等6个重点方向,推动先进核能、类脑智能、卫星互联网、量子科技等24个细分领域加快突破,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区,让更多新技术新产业相约成都、遇见未来,让制造业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