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从“衣食住行”里读懂山东的信心和底气

2023年,山东交出了优异“答卷”;2024年,山东豪情满怀奔赴未来。不管过去还是未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正折射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上扬的新轨迹。

 

闪电新闻《灼言》专栏策划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从“衣食住行”里读懂山东发展的势头和干头,读懂山东未来的奔头和盼头,更读懂山东乘势而上走在前头的信心和底气。

 

灼言|一件衣服背后的经济脉动

 

衣食住行,民生四需,衣居其首。

 

对老百姓而言,纺织服装业是与穿衣直接相关的民生产业,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山东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

 

从一根丝到一块布,再到一件衣,“经纬之间”如何串起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画出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不妨从两个故事说起。

 

第一个故事,关于创新。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

 

在我国41个工业分类中,纺织业废水排放量位列第三,仅次于造纸和化学工业。青岛即发集团自主研发的纺织材料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可均匀快速染色,过程中不用水、化学助剂,无废水排放,是一项颠覆性的绿色环保染色技术。

 

image.png 

 

未来即发集团可面向行业提供无水染色技术的生产装备、新型染料以及运维服务。按照初步估算,该技术在中国市场应用达到1%时,将有千亿元的产值;达到10%,则有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第二个故事,关于就业。纺织行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关联,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排在2023年山东民营企业吸纳就业100强榜首的魏桥创业集团旗下的魏桥纺织,是国内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商。魏桥创业集团的员工90%以上来自农村,企业提供的就业平台让普通农民工转变成为新型产业工人,并辐射带动周边二、三产业,拉动了工业园驻地的城市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2022年,魏桥创业集团营业收入位列中国棉纺织行业排名榜首。

 

image.png 

 

两个故事表面上体现的是纺织服装产业在服务国计民生中的价值,见微知著,这背后实际也与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

 

扬优势

 

做大产业链“朋友圈”

 

1月22日上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省长周乃翔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山东省产业升级增创新优势。先进制造业加快提升。培育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299家。

 

纺织服装产业链是山东重点打造的11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近年来,围绕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山东陆续发布政策,支持纺织服装行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持续巩固提升纺织产业全产业链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以魏桥总部所在的滨州市为例,当地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形成“一核三支点”产业集群发展布局的同时,加快产业链链主企业在生产运营各环节与本地上下游企业形成紧密业务共同体。2022年滨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738亿元。

 

从2022年将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列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并出台政策支持这一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到去年召开的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以11条标志性产业链为重要抓手,做强先进制造业。发挥好山东纺织业体量巨大、基础雄厚、链条完整、要素齐全等优势,对进一步夯实山东产业发展之“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丝一缕,连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在山东对外贸易当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2023年,山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服装增长17.6%。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山东产业链供应链衔接更加紧密,山东57%的中间产品出口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化学纤维纺织原料增长117.4%。走向世界的山东好品,正在为全球客户“量体裁衣”。 详情请点击>>

 

灼言|一粒粮食里的山东好“丰”景

 

民,以“食”为天。这个“食”,也就是咱们口中常说的“吃”。俗话说得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部与吃有关。“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

 

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与百姓的吃食紧密相关。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德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被放在显要位置,这也成了最近火热的话题。

 

德州是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从“吨粮”到“吨半粮”,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

 

难在哪里呢?

 

难就难在高位再增长,难就难在找到大面积稳定持续高产的有效路径。想要提高的,不只是产量,更是产能和方法,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足的底气。

 

德州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挖掘增产潜能,为黄淮海平原地区乃至全国粮食高质高产寻路径、作示范。

 

2023年,德州“吨半粮”核心区超九成地块小麦亩产达到650公斤以上,超七成地块玉米亩产达到850公斤以上,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

 

image.png 

 

不管你是不是“吃货”,应该都能感受到近些年山东食物的变化。从粗到细,再到粗,数量从少到多,再到少,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

 

这些变化,反应的是大家伙儿对食物丰富多彩的追求。

 

但更多的,是反应出来近些年,山东生活质量的提高。

 

山东后厨房 “备货”满满当当

 

回望过去,2023年,山东粮食总产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名不虚传。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为抓手,切实提高粮食产能。

 

德州只是其缩影之一。

 

image.png 

 

“我家的玉米已经全部收完了,等晾晒好就可以卖了!”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杈子园村,滕州市裕丰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孙海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的滕州,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60万亩以上,总产80万吨以上。2023年,滕州被列入全国19个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县之一,承担起在黄淮海区域集成示范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的重任。

 

而金灿灿的玉米,象征着的是无数个“孙海洋”们丰收的喜悦。

 

2023年,山东做好粮食生产大文章,一系列成就引人瞩目。

 

因地制宜制定单产提升技术路径;持续开展耕地撂荒和“非粮化”整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3.7万亩,全省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粮食生产成效突出的5个市分别给予2000万元奖励,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具购置与应用等补贴合计109.1亿元。

 

作为全国第一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2020年山东农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一万亿元。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以占全国约1%的淡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约6%的耕地。粮食、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花生产量分别占到全国8%、9%、10%、11%、13%和16%。

 

山海之间,山东农人用辛勤和智慧把耕田、耕海、耕天下做到了极致。

 

而“在山东,一定让您吃饱”,也成为山东百姓最大的底气来源、山东餐桌上最朴素的待客之道。详情请点击>>

 

灼言|一个“住”字里的吸引力

 

一个“住”字,说的不只是住房,还是居住、久住。

 

现如今,各个地区在“住”字上发力,拼的不仅是让老百姓“安居”的能力,更是让年轻人“愿居”的吸引力。

 

image.png 

 

让年轻人“愿居”于此,山东可以给出怎样的理由?

 

从城市角度来看,山东作为能“挑大梁”的经济大省,有留住年轻人的底气。

 

一是就业机会足。山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这里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工业逐渐集聚成势,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不但强化构建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骨骼,更为年轻人提供了多元、新兴的岗位,搭建了拥有无限可能的发展平台,形成了对人才的核心吸引力。

 

二是基础设施优。对于个体来说,交通是改善生活品质、延伸个体感知世界边界的关键一环。从数据来看,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81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山东的路”搭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但便利了市场经济活动,更为普通人“看世界”创造了灵活条件。

 

三是城市更新快。城市更新是塑造城市“面子”、打造城市“里子”的长期战略行动。2023年,山东新改建城市道路1130公里,新增综合管廊58公里、海绵城市216平方公里,新建各类公园及街头游园1013个、城市绿道572公里,440个公园向市民开放共享。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开工72.51万户、居全国第一,整修管线4432公里,加装电梯2234部,新增停车位8.5万个、汽车充电桩3046个、便民服务设施1318处。

 

不断强“硬件”、优“软件”,让城市发展的活力不断涌流,让城市发展的步态更加年轻化。以青岛为例,市北区遵循修旧如旧、还原历史场景的原则,立足里院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开发,让老街区蝶变成为“可逛、可玩、可夜游”的时尚文旅新地标。2023年,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入围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与此同时,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广阔的农村地区也并不缺乏吸引力。

 

近年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成色越来越足,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23年,山东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06 公里,农村危房改造 1.2万户;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到 90%;“村村有好戏”“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目前,山东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万家,已形成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不止于此,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让许多年轻人找到了回乡的理由。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善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引来“源头活水”。详情请点击>>

 

灼言|一个“行”字读懂山东真的“行”

 

一个“行”字,是出行,也是旅行,更是能行。

 

先来看出行。

 

强省建设,交通先行。纵观整个2023年,山东交通基建“频传捷报”。多个“史上最大”或者“全国第一”的大事为山东的2023年增光添彩。

 

这一年,在山东,直连北方两大省会城市济南和郑州的济郑高铁通车。济南、郑州、太原、石家庄四个省会城市之间,有望形成“1.5小时生活圈”。这就意味着,从任意一个省会城市出发,一天内环游“山河四省”的想法不再遥远。

 

据悉,山东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81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2018年以来,山东可谓是“年年有项目通车”。先后建成了济青高铁、青盐高铁、日兰高铁日照-临沂-曲阜段、潍莱高铁等一批重大高铁项目。

 

预计“十四五”末,全省营业及在建高铁里程将达到4400公里。

 

image.png 

 

这一年,在山东,小清河在断航26年后复航,开启了山东省内河航运物流运输新模式。

 

相较于超限件货物“陆运+海运”的传统运输模式,河海直达运输不仅节省运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减少污染、减轻公路运输压力、降低运输风险等。

 

小清河联通省内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五大重要工业城市。依托小清河复航工程,一批临港产业正在加快布局,一批临港物流园正在加快培育,小清河沿线运输需求旺盛。

 

这一年,山东港口聚力打造全球最大港口集群。

 

2023年12月2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正式投产,这是中国首座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

 

今年1月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在装船作业中,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每小时60.2个自然箱,该港自动化码头第十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在烟台港,“汽车出海”已成为一项特色业务,烟台港由此嵌入全球商品车供应链体系,成为通往北美、非洲、欧洲、中东等地的全球商品车物流通道。

 

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港口新开通航线32条,总数达340余条,航线总数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截至12月27日,山东港口2023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7亿吨、4000万标箱“双突破”,完成历史性量级新跨越,体量规模雄踞全球首位。

 

这一年,山东的路跑出了“加速度”。

 

上线路网智慧大脑2.0,推广建设智慧云收费站,打造济青中线“开放经济带”……2023年以来,山东全力推动高速公路“加密、扩容、提速、增智”。

 

全省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占比达到36%,八车道高速公路超过11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山东的路”品牌持续擦亮。

 

如今俯瞰齐鲁大地,济青之间,八车道高速横贯东西;沂蒙山麓,京沪高速逶迤穿过……高速路网纵横交错、内畅外联,流动的山东充满生机活力。

 

这一年,济宁大安机场正式通航,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投资439亿元,新建2条3600米跑道,飞行区等级升至4F最高等级……

 

铁路、水运、航空、海运齐发。一系列大项目背后,新枢纽、新的经济走廊崛起,带动新的产业赛道,为城市发展打开新空间。

 

“山东的路”搭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让百姓“看世界”更便捷。

 

从爆火出圈的“淄博烧烤”,到冰雪世界的威海,到花式“宠南方小土豆”的哈尔滨……一系列“文旅热”现象顺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也是交通便捷的生动注脚。